做好血压管理,别让高峰期变成高危期!
发布时间:2023-06-09作者:洛阳慈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点击:2263 次
当你在路上行走时,突然感到一阵头晕、胀痛,甚至出现了鼻血,你会想到什么?这可能是高血压的症状之一。
高血压看似平常,但却是威胁健康的“无声杀手”。
高血压不只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,不少年轻人也会受到它的困扰。想在自己的人生中保持健康与活力,那么了解高血压、学会自我管理十分有必要。
人老了都会得高血压,用不着预防?
血管老化是一个常见的现象,随着年龄的增长,血管老化和硬化也会发生。
然而,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因素会加速血管硬化,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好血压,以延缓血管老化和硬化的进程。
高血压通常被认为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,其实不是说人老了就一定会得病,年轻人也有可能患上高血压。
实际上,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出现高血压的问题。
因此,无论年龄大小,我们都应该重视控制血压和相关危险因素,以保持健康的血管和身体。
哪些症状暗示可能得了高血压?
在大部分人群中,高血压通常没有太多症状,但是一些人可能会感到头晕、昏沉、胀痛、记忆力下降等。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感到疲乏、全身不适,甚至会出现肢体麻木等症状。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,比如鼻出血。
因此,当出现以上症状时,应考虑是否患有高血压。
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吗?
高血压本身并没有明显的症状,但是长期存在可能会引起血管损伤、脑中风、心肌梗塞、心衰、外周血管疾病、主动脉夹层、肾功能损伤等多种影响,甚至会导致肾功能不全。因此,即使没有症状,也需要及早治疗和控制高血压,并关注其危险因素,进行综合治疗。
高血压的治疗原则
针对高血压患者,最大的原则是减少其并发症和靶器官的损害。为达到这个目标,需要控制血压并遵循一些要求,如小剂量治疗、联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。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,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/80mmHg以内。对于一些需要联合治疗的患者,最好使用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以获得最佳疗效。另外,长效的一天一次的降压药物也是比较好的选择。
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患者的并发症。
长期吃药副作用大吗?
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,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无法完全根治,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来控制。尽管有些人担心药物会带来副作用,但长期随访结果表明,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对心脑血管和肾脏的损伤,且药物副作用不会太大。
我们知道,一旦高血压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损伤,这种损伤就是不可逆的。
因此,对于高血压这样的危害性疾病,我们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它。
只要坚持吃降压药,就不用监测血压了吗?
血压监测是检测血压的必要手段,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,血压波动大且可能没有症状。因此,不建议只盲目吃药,而忽略血压监测,无法了解血压控制的情况,也无法知道血压是否存在波动,在血压控制不良情况下,不利于药物调整。
家庭自测血压是一个非常推崇的方法,可以监测服药后血压的控制情况。收缩压建议控制在120-130mmHg,舒张压控制在80mmHg以内。
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以下饮食习惯
低盐饮食: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盐的摄入量,每天的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,同时注意隐形盐食品的摄入,如调味料(酱油)、加工食品(培根、香肠)等,避免过度食盐对血压的升高产生不利影响。
多吃蔬果:高血压患者需要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,其中蔬菜应以绿色蔬菜为主,如菠菜、芹菜、生菜等,水果则可以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、猕猴桃等。
低脂饮食: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的食物,如油炸食品、肥肉、奶油等,这些食物会增加血脂含量,加重动脉粥样硬化,导致血管阻塞,加重高血压病情。
合理搭配饮食:高血压患者需要合理搭配饮食,保证营养均衡,应该多吃些谷类、豆类、奶类、蛋类、鱼类等食物,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,防止疾病的发生。
除了饮食习惯外,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注意以下生活方式:
控制体重:过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,因此需要控制体重,保持健康的体重水平。
运动锻炼: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,如快走、骑自行车、游泳等。建议每周进行至少5次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每次持续半小时到一个小时,并注意控制心率,在血压控制不良的情况下应避免运动,而在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,要避免过度疲劳,同时结合一些肌肉锻炼效果会更好。
戒烟戒酒:烟草和酒精会导致血压升高,因此需要戒烟戒酒。
管理压力: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,因此需要学会有效地管理压力和放松身心。
定期测量血压: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压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总之,高血压对于每个人都要引起重视,虽说是“无声的杀手”,但只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医疗检查,你就可以轻松地控制它。不要忘记,预防高血压比治疗高血压更容易,所以从现在开始,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,保持健康的饮食,适当的运动,以及定期的医疗检查,让我们一起远离高血压,健康地享受生活吧!
以上内容来源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有疑问,请与联系删除,仅用于信息交流。
- 下一篇:过了50岁,最佳的睡眠时长是多久